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九十一章 点醒杨涟 (第4/5页)
、您就知道,孤为什么要训练兵马。” 杨涟这时只觉得备受打击,毕竟对于他这种经历了万历三大征的文臣看来,大明眼下强盛无比。 这并非是他一个人的想法,也是所有文官和百姓的想法。 随便找一个万历和泰昌、天启年间的百姓问问,告诉他们大明还有十几年就会亡国,这句话谁都不信。 哪怕是淮北饥民,也只是觉得贪官污吏太多,而不是大明并不强盛。 这种错觉,一直到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,才揭开了明朝外强中干的真实家底。 眼下天下有四害,藩王、士绅、军官、天灾…… 藩王不纳赋税、盘剥百姓,兼并土地。 士绅商贾勾结,不交税,不纳粮。 卫所、九边军官空饷严重,每年吃下朝廷财政70%,但是却没有任何作用。 最后的天灾与前二者相比都是小事。 只要把士绅商贾清理、再扫干净吸血的卫所、九边军官,到时候明朝完全可以凭借国力硬抗过天灾。 粮食不够就收复安南,向暹罗、东吁购买。 只要走海运,积极屯粮,保证全国所有省份大旱三年都有粮食吃,那么天灾就不足为惧。 可这条路简单吗?不、很难,甚至比重新再打一次天下还难。 但朱由检有退路吗?他不解决这些事情,他就要死、神州大地就要沉沦于异族铁蹄之下。 因此、他没有退路…… 想到这里、朱由检长叹一口气,紧接着又对杨涟道: “杨给事中,我这次返回京城,首要做的就是劝皇兄发内帑与川兵、浙兵。” “眼下辽东和九边的兵马是靠不住了,要想重振兵马,首要就是先守住辽东,在徐徐图之。” “只有将九边、尤其是蓟镇的兵马裁撤更换,才能为朝廷节省下银子,才能进一步的练兵,裁兵。” “只有朝廷的银两支出减轻,才能减轻田赋……” 朱由检这话、算是在诈杨涟这个老小子。 他一直没有摸清楚,杨涟这家伙到底是哪个阶级的,到底是贫农和富农,还是小地主和乡绅。 东林党人来自天南地北,所有人牵扯的利益都不一样,只有用利益来笼络人,才是最简单直接而紧密的手段。 果然、在朱由检说出这话后,杨涟便长叹一声道: “为百姓减赋自然是好事,可边事难为,减赋之后朝廷又该怎么办呢?” 当杨涟忧心忡忡的说出这话,朱由检心中立马就跳出了好几种可能。 首先他是派锦衣卫查过杨涟家底的,杨涟曾祖父杨公铎是成化末年湖广一带的富农。 由于成化皇帝推广官学,得以免费上了官学,学了学识后,最爱为人打抱不平,因此被人称为游侠儿。 到他祖父出生时,已经是正德年间了,而当时的风气因为宦官,导致百姓负担比较重,虽然正德剪除宦官比较快,但湖广的百姓日子依旧难过。 于是、杨公铎和儿子杨万春一起救济家乡百姓,被人将他们两人称为“杨二斋公” 到了嘉靖年间,杨涟的父亲杨彦翱出生,因为祖父和父亲的教导,杨彦翱乐善好施,但也因为爷三的乐善好施性格,导致了杨涟家中介于小地主与富农之间。 杨涟的家中哪怕到了现在,也不过水田五十亩、薄田一百五十亩,而家中还有长兄一人,而长兄则是有三子八孙,杨涟自己有五子九孙。 加上妻子,杨氏一族到了杨涟这一辈,一共有三十七人。 尽管家中有多个秀才,可以免田赋数百亩,但杨涟还是要求家族每年向朝廷缴纳田赋。 可以说、从朱由检得到的情报来看,杨涟简直就是一个廉洁到他人羞愧的清官。 但朱由检还是没有办法彻底相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